丹道周天预修版导读 周天功内丹术介绍 道家元精元气论 性命双修论 炼己述要 田诚阳论修德 道德修养 调息训练述要 活子时述要 四禅八定研习 道家五品仙说 丹田简述 调息训练 百字碑注
普及周天功理法专帖 普及周天功法概述         ▲▲▲
标题: [原创][研讨]四禅八定研习
作者: 古道清 时间: 2007-12-20 20:57 标题: [原创][研讨]四禅八定研习

鉴于论坛多数会员,对静定的层次尚不十分明析。现在从四禅八定中,对禅定的层次做一次尝试性的解析,供大家参考。

佛家修炼非常注重戒、定、慧的三无漏学,也称为三增上学、三胜学等。三增上学是有层次之分的。简单的说,首先要持戒,这里对于在家修行之人,可按五戒:戒杀生、戒偷盗、戒邪淫、戒妄语、戒饮酒;十善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言、不两舌、不恶口,不绮语、不悭贪、不瞋恚、不邪见;菩萨戒(略)等次弟而修。对于出家人则按沙弥(尼)戒,具足戒等次第受持。持戒的意义这里就不说了。持戒后要修定,为什么要修定呢?因为我们生活在物欲的世界里,心随物乱。心散乱,就看不清真相,就象一潭水不宁静,就照不清物影一样。修行就是要了解世界的真像,就要定心,就要修定。只有修出了定,才能深入的观察世界的本质真相,也就是苦、无常、无我和空等。因为有所执,有所求,有贪、欲,故心苦无边。而且佛家认为世界的万物是无常的。为什么说是诸法空相呢?因为佛家认为万相是无常的,不恒久的,有生灭的,所以不是本真追求的东西等等。看清世界的本相,就是慧,本心智慧。所以戒、定、慧是三无漏学,是佛家认为一般人须按此次序来修行。是不是一定要持戒呢?一般认为不持戒,心就不能定下来,但有些人不持戒,可以直接修定,佛家认为这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。这里要不要持戒才能修定,我们就不多说了。我们主要是通过松静而达到定的。 


作者: 古道清 时间: 2007-12-21 00:34

禅定是由梵文(Dhyana)翻译过来的,音译为禅那,其意是静虑。静是静观,虑是思虑,也就是令心静定、专注不散。观就是观察,寂照。所以修习禅定的核心不外乎“止”、“观”二字。止与观并存,循循深入。观明即止,从而继续深入,止于其境再观。举例而言:如我们一开始观照内心,发现内心杂念繁多,就止其纷繁杂念,面静观一念,一念观明以后,继续止其一念再观深层之念,观明再止,不断深入。止,就是息止,观中令其自然停息,止住,而不是强制停止。观是静观,寂照。以心空明映念之相。心似一明镜,令物相(心念)在其中自然显明。

要了解四禅八定,首先简要了解佛陀说的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为萦萦绕绕的世界,为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之界。心随五欲牵制而迷于五欲之中。色界是在欲界之上,色为物质,物理。是离欲众生之处所。此间众生离于五欲之扰,心中无欲而有物有形。无色界处于色界之上,是只有心识而无形无色众生的居所。

四禅八定,是佛家的上乘修炼法门,佛陀在成道途中,也曾以这些禅定做为助缘。首先要了解“四禅八定”,不是说“四禅”加“八定”,而是八种定境。是四禅定加上四空定共八定。四禅定指的是色界的四种定境,四空定指的是无色界定的四种境界。四与八之所以并举,是因为佛家认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,在色界为禅,在无色界为定。四禅八定指的是三界中的色界与无色界的禅定,在其之前还有欲界,所以在四禅八定之前还有欲界定修,包括“欲界定”与“未到地定”。四禅八定还属于世定修法,故在四禅八定之后,要圆满,还要进入灭尽定,即“清净禅”,“最上乘禅”,为成佛之禅,在道家叫炼虚合道。 


作者: 古道清 时间: 2007-12-21 16:39

因为色界是要在欲界的基础上进入的。故而,禅定开始,要首先是欲界定。欲界定根据心态的不同,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:粗心住、细心住、欲界定与未来禅(未到地定)。静坐入手,就是从欲界定开始。

粗心住:开始静坐之人,返观自心一般会发现心很散乱,杂念纷扰,越坐越觉杂念越多,收拾不了。其实这就是观的第一步。并非我们不静坐的时候没有杂念或杂念少,而静坐时杂念多起来。而是我们未静心返观时,不会注意到自己的杂念存在,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心乱。曾举过这个例子:就象空气中有很多游离的尘埃,而我们平时不注意,不会感觉到空气的不净(有尘埃),而我们在一间透着阳光的屋里,就能透过光线看到空气中的很多尘埃,那是我们静心观察到了。所以,我们静坐返观自心之时,心就的杂念就在我们的心中的这个观照的“明镜”里纷纷扰扰的显现出来了。观到了,其显现了,就要让其自然息止。就象尘埃自然沉积净化一样。我们不惊不扰它,可以用数息,观息,存心一念,其它杂念自然渐渐止息下来。从身体上来说,也会坐不正,心乱,会坐得这也不顺那也不顺,身心是一体的。心乱,身也不正,身不正,心也乱。我们平时坐不正,在禅坐中,就要慢慢调正。心与息也是一体的。心乱息粗,息粗心也乱。故而数息调息,让息渐渐细微下来,柔和下来,杂念自然沉积下来,心自然明朗清细起来,身体自然顺畅起来。粗心住的成果有三个标志:身体自然松直不累,心念越来越细微,呼吸也细微缓和。但心念还会牵在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上,此为粗心住。粗心住后之相,类似于我们在调息训练中,止滞相,喘相而入风相(唯觉呼吸往来有形)的状态。

细心住:是在粗心住的基础上,身息心自然协调,身体自然调节平衡,无须用心矫正。呼吸自然和缓,不喘不滞,心意细微安定不乱。久坐不累不烦,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身心息。此阶段成果之相,类似于我们调息训练中的心念细微清明,呼吸不觉往来,不闻有声,微微似存的状态。身心清爽柔和,不累不惊不乱,心意微微的状态。

欲界定:在细心住的基础上而得。在此之前,我们的妄念,还要有心去克制,去收去制。而进入欲界定后,我们不必加以控制本心,心自然妄念不起,欲念不生。在功态中,类似于我们进入息相之态。感觉身体绵软,心念不起,微微存于一识,与绵绵似存之息相依相融。身心大静,绵绵不绝,清净非常的状态。在平时,对事对物,也不容易起心动念,心随物乱。感觉会心性恬然淡泊,不用用心去控制心识,自然任心不动的状态。这就是欲界定境。这三种状态,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禅定,只是普通之定。

未来禅:在欲界定的基础上,继续修持,在浑然忘我中,在某个时候,突然感觉身体消失,不知道身在何方,没有了方向感,只觉自己身如虚空唯有一灵一觉尚存,似有似无。这种感觉是在静坐是发生的现象。这个状态,是我们调息训练后期的进入的虚无态(不是虚空大定,是虚无态)。在道家丹道修炼中,属于炼己还虚的层次。是进入先天修炼的开始。因为在这个状态下,才有本性显发的可能。佛家认为进入这个状态的人,不会因为身体失调而生病,要想不病,在禅坐中,就要达到这个未来禅的状态。从道家修炼来说,进入虚无态,先天一气不采自入,对身体滋养调理。但佛家未来禅的状态,与道家虚无态相对来说,只是道家虚无态的初步,比真正的虚无态层次略低。为什么这步称为未来禅呢?因为到了这个状态还不是禅态(色界四定为禅),其尚在欲界,但即将进入色界的四禅天的,故称未来禅,也叫未到地定。在其后,就要进入真正的四禅定了:即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

也有另一种分类法,将四禅八定前的欲界定与后面所述的初禅统归为初禅。我这里按禅前的归类。 


作者: 古道清 时间: 2007-12-22 10:52

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与掌握,我对其中的后面三个层次观与止做一个解释。

总的而言,观,就是以心观心。心似一面明镜,在心中的思绪在这个明镜中自然显现。就象明镜照物一样,不是本身有意去照,去寻找。而是其本身无意,而其各像在其中自然显现分明。止,不是制止,不要用心去强制,而是观着它,而无意于它,令其自然沉积休止。

对于细心住而言,进入细心住,心中之念已经细微。呼吸往来有序。这时可观息观心。观息呢,就是让往来有形之息自然表现,而我们不去惊扰。刚开始,会渐得呼吸又开始明显(是明显而不是粗重),是不是真的变重了呢?其实不是,而是在别的杂念淡去以后,只存一物(念,息),是心镜中显现,它就显得显眼了。我们不惊不扰,它就慢慢自然的微弱下去,深沉下去,往来悠扬后渐渐淡化,这就是止,不是有意而止,而是自然息(停息之意)止。观心也如此,微观此细细之念,先显而后息止。

对于细心住阶段,多数人身体还会产生相应的气感,这在佛家禅定中并未提到。气感的表现主要有:热、胀、麻、凉、痒、跳、刺、沉等。身体或某部位温热,身体某部位有气胀感或感觉整个身体微胀,或是产生麻酥酥的感觉(若为麻刺或阴冷,则可能你练功环境地磁场偏阴,需换地方练功),或感觉百会清凉,丹田清凉或是某处清凉,也可能觉得身上某处发痒,有些难耐,想抓扰,这时要忍住,不要去抓扰。还有的会感觉身上气窜气跳,好象有气(团)在四处走动或身体部位跳动,或感觉身体微微发沉,或是身上某部位感觉到气的压力感。这些都是气感现象。是禅坐起得初步成效的标志,是得气的表现,要正确对待。练功不是以气感为目标,气感也是很初级的东西,不是什么高层次内容。所以,我们心念不要入在气的外在感觉上,仍然继续观照心息。

另外,许多练功者把这些气感现象归结为“八触”现象,对不对呢?对于一般的气功训练,这么认为是可以的。但这个不是后面初禅中所提到的真正的八触现象。所以禅修者,不要因为得气而错误的以为自己已经证得初禅。这里的八触,是欲界禅修中的气感现象,此时的心未完全静下来。而正定中的八触现象,是身心入虚无后又开始动觉而产生的知觉,其效应也与这些气感现象似相同而大不同。

对于欲界定的观与止:这里首先要明白的是,离五欲(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)是不是从此就与此五项无缘呢?是不是再也不愿意求财,再也无性欲,再也不吃东西,也不睡觉呢?有些东西可以接受,有些东西,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,实难接受,是不是这样?其实,这里说的离五欲,并非此意。而是说五欲已经不扰你心,你的心也不会因五欲而激动不平。如,不会再为聚财而耗尽心思,不再天天思淫欲而使心乱不平,不在与人计较名利,不再贪图美味而天天失心等。也不再因为昏睡而天天昏沉。而是会感觉精神健朗,心境淡泊微微喜悦,情不为物欲牵扰。

在于观与止的功夫上,主要观心息相依身心大静的微妙状态,在静观中心不着其境,渐然忘我深入下去。而在平时呢,也要注意内观身心的宁静态,在待人、接物与处事上,内观心境恬然淡泊,微喜不悲,清心爽朗,乐善利人,这些都不是控制而得,而是自然而为的心理状态。

在未来禅的观止,生活中与欲界定相同,微喜不悲,其心不扰。在禅定功态中,要观身体消失而只存一灵的状态。渐渐过度到混然忘我,心意空灵态。 


作者: 古道清 时间: 2007-12-22 14:00

在未来禅的层次上,修行者如果不懂观止之要,就容易走上一些极端。因为在这个层次上,人也会有淡淡的欢喜心。在感觉身体虚化前,会有一种形像高大的感觉,感觉自己顶天立地。这种顶天立地之感,容易不知觉的植入修行者的潜意识中,心中的妄心,自我优越之心就会油然而生。接下来就会进入虚无态,感觉自己化在宇宙虚空当中了,只有一点神识尚存,感觉自己伟大无边,心无涯际,感觉自己场能无比之大,充塞宇宙天地间,万物皆在我场中。这种状态,往往会被人当成道家的炼神还虚态,将这个虚无态而只有一灵神觉,当成了阳神还虚。道家在炼神还虚的论述中,还有粉碎虚空万千化身之说。所以这个无边的场能感,很容易就被解成了炼神还虚的万千化身。对于修佛而月粗心不定之人,就会觉得自己是无处不在,无处不如来的佛的境界。虽然收功后会发现自己还是处在凡夫俗子的境地,但其潜意识中会支配自己,不愿承认自己是凡夫,任由虚妄之心放大,而不知止息。从中便可明白,德修的重要性了。特别是前面出现的一些功像,如“气感之八触”很容易被人误以为自己得到了初禅正定之八触。这之后还会出现一种好象开慧的现象,即感觉这些让自己明白了以前看过的一些经典中的内容有所明白了,然后就去找经典比对,越比越象,最终觉得就是它了。结果就以为自己开慧圆满了。这些都是不踏实修行,强猜佛意造成的现象。其实都是一 些似是而非的东西,心里一厢情愿的想成了自己得证果位,结果只能盲目终身了。所以,修行者一定要注意此阶段的层次与功境,不要迷失自我。若迷失的,一定要清醒的从迷中解脱出来,踏实坚定谦躬的前行。

所以说,这个状态还处于欲界层次的定,而不是色界的层次,因为修行者还主宰不了自己的心,就算知道自己虚妄也控制不了,更不要说不能观到自己虚妄了。这就是不懂止观之要的缘故。有心即起,观到妄心就要即时止住,不使其虚妄下去,才能离欲进入色界的初禅修炼。 


作者: 古道清 时间: 2007-12-22 15:05

接下来讲讲初禅。

身心不动,情欲不扰,定力逐渐加深,身心轻安犹如虚空境界。什么叫“心轻安”呢?是指其心已能自主,能遣除收服各种贪、爱、喜、忧诸烦恼,心不被情欲所缚,心能常轻松、安适,快乐,就是心轻安。身轻安,是指其中元气充盈,身体康健,精力充沛,并常常享受先天一气滋养所生的快感,这就叫身轻安。这个先天一气是道家之说。所以,这个阶段,类比道家,是进一步的虚无态,或说是真正的虚无态。道家提出在虚无态中,先天一气不采自入体内。要按佛家的层次来说,还属于未到地定(未来禅),还不是初禅正定。但这个没有绝对的分界线,这个也可以划为初禅阶段,是未到初禅正定的现象。

这里还要注意的是,从欲界定至未到地定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影响进入初禅正定。一是“定心过明”,即在定中可种颜色的光,或看见日月星辰等;也有的一定一至七日不出定,而且在定中可能会出一些神通现象,如天眼功,天耳功,预知能力等。二则是“定心过暗”,即定中毫无知觉,如熟睡一般。这都影响进入正定。

初禅正定在以上基础上继续修出的离欲界心,这时定力越来越深,甚至可以一定一日至七日,原本虚无虚静下来的身心又慢慢开始动起来,在定力加深的过程中,渐觉身虽存在,但轻如云影而开始知觉起来,这就产生了初禅正定的动触,也称为“八触”,即:动、痒、冷、热、涩、滑、轻、重等八种感觉。这种感觉是在身心大定虚无之后而渐明的八触,不同于一般的气感现象。现加以区别:

动:就是突然感觉身体动摇起来,或感觉有动摇,而外在来看,是没有动摇的。我们并看不到外面有没有动,如何区别是坐不稳的动摇还是动触呢?关键看阶段,初坐坐不稳的摇动,那是身体不定,杂念较重,没有经过细心住,未来禅,这样的动是实动,而经过欲界定,未来禅的训练,确实自己能够自然盘坐不动的,在色身似存的状态下轻摇起来,为动触。

痒:感觉全身似有虫行,麻痒难当。不是局部痒,而是全身痒,这是一定要忍住,不要抓扰,这是痒触。

冷:不同于气感的清凉感,而是全身发冷如冰,极冷状态。这时要有一个信念:很快就会发热起来。实质上,冷过以后,也会很快热起来。

热:不同于一般局部的温热感,而是身热如火的大热,有的人是先冷以后再热,有的则是直接身热。这都不是出偏,而是体内增阳化阴的过程,是功夫上升的标志。

涩:即感觉身体象树皮一样粗涩,紧绷似被捆的感觉,眼睛发涩,舌、耳等都发涩。

滑:感觉皮肤柔软细滑,身上,脸上都滑滑的,舒服异常。

轻:感觉身轻如鸿毛、如影、如云,似要飘浮起来,有些人甚至可以真的出现飘浮现象。这时不要紧张,不要害怕,要顺其自然。

重:感觉身体沉实,如盘石稳重岿然。

这是进入初禅正定的八种现象,这是心意转变在身上引起的变化。这八种现象,有些人可能都出现,也有并不全出现,出现一个或几个动触现象。这就是进入初禅正定的八触现象。八触现象过后,就要出现“十功德”现象。 


作者: 古道清 时间: 2008-1-3 17:06

接下来说说十功德。十功德是在八触之后产生的现象。是初禅进入正定,进一步深入的结果。这里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个功德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修功修的道德问题,而是十种功境,是禅定收到的效果。

这十种功效是:空、明、定、智、善心、柔软、喜、乐、解脱、境界相应。

空:虚豁无碍。即功中本应虚空,空空如也,豁然旷大,无拘无束的样子,如自在境。这种感觉不好描述,有点类似于你置身无尽的空间,不受任何约束,大自由的样子。

明:即定中光明。这种明不是光照感。而似洁白如纸如透玉。净明之感。满世界皆洁净无染,心中圣洁净透,透亮,如明镜皎月。素白,如白布白纸白玉之无形而只有本质中的白。这在道家丹道中,类似虚室生白的现象。有些人会出现似有形像呈现之影。

定:心归寂定,安稳不动,一心无念,不散不乱,微微一动皆无。

智:即定中出现慧觉。似智慧光明。有种灵光一闪而似驻于此一闪景定格的样子。似乎一切想通,豁然开朗。心中没有疑惑之相。

善心:即出现惭愧、敬、信的心态。

柔软:即心性远离粗犷,浮燥,不自主之态,变得心性绵绵密密,丝丝柔柔,自主心神。

喜:定中生欢喜。油然而生的淡淡喜悦心。心中是时保持淡喜态。

乐:喜之升化,进入欢乐状态。妙悟由此而生。巧妙,开明。

解脱:无烦恼即菩提。摆脱了各种俗欲,如贪婪、自负、悲观、骄傲、嫉妒、粗暴等等,定心不干假、丑、恶之事,心情无拘束,特别开朗。

境界相应:身心一致,“一心”。思想与全身都住于一种状态,不为八触所动所扰,自我控制无偏无离,定心于一境中。

也有将初禅分为五支,即初禅的五特点: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。

觉:是身体对外境的知觉,不是欲界之觉了,而是色界的初禅心态变化之觉。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八触。

观:内心的观照,映照。即空、明、定、智、善心、柔软心,境界心之映照,不好细分。

觉与观也被译成“寻”与“伺”。初禅状态,有寻有伺。“寻”是比较粗重的心念,“伺”是比较细微的心念。欲界定也存在寻与伺,如粗心住为寻,细心住,为伺。欲界定为寻、未到地定为伺。故寻与伺有些相对的概念,即有粗、细之分。即,觉则念粗,明显,观则念细,精微。

喜:即心中欢喜。

乐:五根之快乐。

喜乐,即“离生喜乐”即脱离欲界之扰,在定中内心欢喜,心中解脱而快乐。即十功德之:喜、乐、解脱。

一心:即境界相应,一心不动不离。

初禅八触与十功德也有不及也太过之分。如动触,动摇太大,即太过,而始终定住未动,为不及。十功德中之空,空中什么都没有,死空,绝致无知无觉为太过等。也就是要有相应的尺度火候,不可两偏。

进入初禅以后,因为离欲而生喜乐,故心态有质的转变,自然超脱离欲界,身心明、净,内喜于禅触。这个阶段有可能因为离五欲,可能不思眠,甚至不睡觉,以息代睡。食量也可能减少。平时心静绵然,微微喜乐,常常内照于内心之喜乐中。

初禅虽然寂定,但仍有细细之思察,对禅触仍有分别心,故心不能完全寂静。初禅的状态,相当于气功训练中入静的中上层次也可以谈得上是定,初定。类比丹道周天,即类似于小周天阶段及大周天的前期六根震动之相。八触与十功德与六根震动有类似效应,但比六根震动层次上略低。


欢迎光临 养生气功网 (http://www.qigongworld.net/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