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过格


    功过格是道士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。善言善行为“功”,记“功格”;恶言恶
行为“过”,记“过格”。《太微仙君功过格·序》称:“修真之士,明书日月,自记
功过,一月一小比,一年一大比,自知功过多寡。”①功多者得福,过多者得咎。道教
以此作为道士自我约束言行、积功行善的修养方法。
    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,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。
    《易经》称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②汉代又衍生出
天地神灵监督人的善恶行为,予以报应。《河图·纪命符》称:“天地有司过之神,随
人所犯轻重,以夺其算纪。恶事大者,夺纪。过小者,夺算。随所犯轻重,所夺有多少
也。人受命得寿,自有本数。数本多者,纪算难尽,故死迟。若所禀本数以上,而所犯
多者,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。”③道教继承汉代谶纬学说,也将神灵报应人之善恶作为
约束道士的方法之一。《太平经·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》称:
    “过无大小,天皆知之。簿疏善恶之籍,岁日月拘校,前后除算减年;其恶不止,
便见鬼门。”同经《天神考过拘校三合诀》称,天地诸神共记人之罪过,三年一中考,
五年一大考,“过重者则坐,小过者减年夺算”。④《赤松子中诫经》称人之寿命都有
一百二十岁,以每年三百六十五日计,合四万三千二百天。“天上三台北辰司命司录,
差太一直符,在人头上,察其有罪,夺其算寿。若夺一年,头上星无光,其人坎坷多事。
夺算十年,星渐破缺,其人灾衰疾病。夺其算寿二十年,星光殒灭,其人困笃,或遭刑
狱。夺其算寿三十年,其星流散,其人则死。时去算尽,不周天年,更殃后代子孙,子
孙流殃不尽,以至灭门。”⑤故“为善者,善气覆之,福德随之,众邪去之,神灵卫之,
人皆敬之,远其祸矣”。
    《抱朴子内篇·对俗》称:人欲求仙,“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”,而且具体规
定:“人欲地仙,当立三百善;欲天仙,立千二百善。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,而忽复中
行一恶,则尽失前善,乃当复更起善数耳。故善不在大,恶不在小也。”⑥《玄都律文》
亦称:“为善者自天祐之,为恶者天必殃之。
    人有一善,心定体安;人有十善,气力强壮;人有二十善,身无疾病;人有三十善,
所求者得。”四十善、五十善以至九十善、二百善、三百善直至千善,各有善应。最高
的善应是“后世出神仙真人”。⑦其后的一些道教经籍如《要修科仪戒律钞》《至言总》
《墉城集仙录》等,也多有关于善恶果报计数的类似记述,但所有这些善恶计数都是由
天地神灵所为。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在《道门科范大全集》中称仙灵主宰“录善恶之二书,
举功过之两簿”,又称南极司录“掌吉凶祸福之文,判长短死生之命,功则添而过还灭,
善既录而恶必除”。⑧根据有关记载,自记善恶功过之事始于宋儒。据宋叶梦得《避暑
录话》记述,赵中岁常置黄黑二种豆子于几案间,以黄豆记善,黑豆记恶,每兴一善
念,则投一黄豆于器皿中,反之则投黑豆。此可谓功过格之滥觞,清石成金《传家宝》
称,范仲淹、苏洵等人均备有簿册,记录功过,以鞭策自己,行善去恶。据传,经明袁
了凡的大力倡导,遂大行于世。
    道士自记功过当是仿效宋儒而来。元代净明道有学道人“自录”功过的规定,《太
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》卷一说“十戒”的第三戒要求学道者无忘“日录”。“日录
者,所以修检善恶之处,”因此,它是“不教之师也,不说之友也,不诏之君父,不约
之法度。”⑨净明道的“自录”是后世道教功过格的雏型。
    托名古仙或祖师撰述的有关“功过格”的小册子甚多。较著者有成书于金大定十一
年(1171)的净明派《太微仙君功过格》以及《警世功过格》和托名吕洞宾的《十诫功
过格》等。
    《太微仙君功过格》立功格三十六条、过律三十九条。各分四门。其中,功格有救
济门十二条、教典门七条、焚修门五条、用事门十二条。过律有不仁门十五条、不善门
八条、不义门十条、不轨门六条。要求“受持之道常于寝室床室,置笔砚簿籍,”“临
卧之时,记终日所为善恶。”CD《十诫功过格》吸收宋明理学家的修养内容,称“学道
乃身心性命之事”,“以十戒定功过”。十戒指的是戒“杀、盗、淫、口恶、口舌、绮
语、妄语、贪、嗔、痴”。《警世功过格》认为儒正心,道存心,佛明心,会通三教,
修心为本。因此称“变化气质,归于纯粹”为一千功,而“心怀阴险”为五百过。
    功过格的各种功和过的规定,其特征就是仁民爱物、忠君孝亲、崇信三宝(道、经、
师)。它是道教伦理思想的体现,也是宋明以后中国封建道德价值标准的反映。    
  注:
    ①⑤⑦⑨CD 《道藏》第3册449页,445页,456页,第10册559页,第3册449页,文
物出版社、上海书店、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,1988年
    ② 《十三经注疏》第19页,中华书局,1980年
    ③ 安居香山、中村璋八编:《重修纬书集成》,日本明德出版社,1978年
    ④ 《太平经合校》第526、672页,中华书局,1960年
    ⑥ 《抱朴子内篇校释》(增订本)第53页,中华书局,1985年
    ⑧ 《道藏要籍选刊》第8册282、283页,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9华


    

上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