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功杂志
QIGONG JOURNAL
2000 Vol.21 No.6 P.267

调息功夫之我见

罗志

在某种程度上,可以这么认为,修习气功,其实就是对调息、调心、调身这三种方法的熟练掌握。只要“三调”做好了,练功就可马上入门,并能达到比较深的静境,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万虑俱忘、身心皆松的气功态。而调息,便是这“三调”中最关键的一环。下面,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习练气功的体验,以及在气功教学中的心得,阐述一下调息在静功修习中的具体应用,也许对初学气功者能有些帮助。

摆好姿势后(打坐或站着),全身放松,身子正直,尽量不思考与练功无关的事,宁神一会儿,便可开始作调息功夫。首先,将注意力放在呼吸出入的气息上,即把自己的意念与呼吸的一吸一呼、一吐一纳合而为一,不可分离。具体做法:一吸气,意念即集中在所吸入的气息上,同时小腹自然鼓起;呼气时,意念便自然地随着气息沉入下丹田,同时小腹微收,内视下丹田。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,息息归根(下丹田),以“松静自然,活泼自在”为原则。功中呼吸要慢慢调整到绵、细、匀、长的状态,深缓而行,但要顺其自然,不可故意做作。

在练功的过程中,如果觉得情绪烦躁,坐(或站)不住了的时候,这时可行“风雷呼吸法”,即尽量快速作粗猛重的呼吸,反复进行1~3分钟,这时手心和足心会有发麻的感觉,自己会不想做了,此时就不大起妄念了,心境自然宁静下来,接下来再继续作上述的调息功夫。

做好调息功夫的关键,就是意念与气息不要分开,吸入知道吸入,呼出知道呼出,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,不能离开,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气息时,就说明已经走神了,这时须马上提起正念,重新将意念集中到呼吸上来。耐心地、慢慢地如此练习,久而久之,呼吸自然会达到“若存若无”的状态,思想亦会随之进入外事外物难以动心的静境。

据我的体验,如果调息能够初步做到“心息相依”的程度,此时心境绝对是清静灵明的,即使有少许游思杂念袭来,也扰乱不了这种入静的状态。为什么调息会有这么大的功效?这是因为我们的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,思绪越散乱,呼吸就不能平静;反过来也是一样,只要把呼吸调匀了,思绪也跟着平静了,杂念自然就驱除了。所以,练习静功时调息不到位,就谈不上入静,更谈不上进入气功的高层次境界。

罗志(546600广西荔蒲县城北街樟树井16号)


 

气功杂志
QIGONG JOURNAL
2000 Vol.21 No.10 P.446-448

内丹术中“机在目”探微

萧志才

《阴符经》中有一句名言,叫“机在目”。“目”即人的眼睛。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。老子《道德经》讲:“见素抱朴”;《仙道正传》讲:“分明大道机在目”;八仙之一张果老讲:“阴阳合处即玄牝,下手功夫在双眸”。由此可见,历代丹家对眼睛在修炼道家内丹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视的。“一部玄功,观为主体”,今笔者就眼睛在内丹术修炼中的作用分4个方面作些探析,阐述“机在目”的细微之处。一家之言,抛砖引玉,敬请高正。

一、眼乃神游玄牝门,抑之令眼使归心

《仙道正传》讲:“目之所至,心之所至;心之所至,气亦至焉”。“心”,不要单纯从解剖学角度上理解为生理之心。中医理论认为“心主神明”。这个“神”也并非封建迷信之“神”。而是指脑的思维,指人的“意识”。《性命圭旨》讲:“盖眼者阳窍也”。宇宙空间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之光,眼能直觉辨识;大千世界人的行为真善美、假丑恶,眼也能看透;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有否不通成疾,内视返照也能明白……眼睛潜能一旦开发出来,外观内视,功能巨大。古诗讲:“眼中形势胸中策”。《金笥宝录》讲:“眼乃神游玄牝门,抑之令眼使归心”,这14个字是洞明了“眼神”与“归心”,“意”与“气”的玄理。何谓“眼乃神游玄牝门”?唐朝药王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讲:“口吐浊气,鼻引清气,凡吐者去故气,亦名死气,纳者取新气,亦名生气,老子经云:玄牝之门,口鼻天地之门,乃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”。南朝齐梁期间的道家思想家、医药家、养生家陶弘景著《养性延命录》讲:“玄牝之门所谓天地之根。玄,天也,天于人为鼻;牝,地也,地于人为口。言鼻口之门,乃天地之元气所以往来也”。《老子河上公章句》讲:“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,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以往来”。综上圣者所言,“玄牝之门”,即是讲元气的往来。《伍柳仙宗》讲:“呼吸乃采运元气之法则,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之功夫”。眼神游玄牝门,“令眼使归心”,即是讲“意”调“气”。《皇极经世书》讲:“天之神栖于日,人之神发于目”。《黄庭经》讲:“意中动静气得行”。

二、五气朝元,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

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瞳子,筋之精为黑眼,血之精为络,其窠气之精为白眼,肌肉之精为约束,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,上属于脑,后出于项中”。眼睛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,还可以与五行生化的原理来论述。盖人体结胎时,天一生水,先生黑睛,而有瞳仁,属肾;地二生火,而有两眦,属心;天三生木,而有黑珠,属肝;地四生金,而有白珠,属肺;天五生土,而有上下胞胎,属脾。由此观之,则五脏精华皆发于目也。目乃先天之灵,元神所游之宅也。《内丹要诀四百言》讲:“以含眼光,凝耳韵,调鼻息,缄舌气,是为和合四象。以眼不视而魂在肝,耳不闻而精在肾,舌不声而神在心,鼻不香而魄在肺,四肢不动而意在脾,故名曰“五气朝元”。

三、眼从外观内,心神随之在内,一部玄功,以观为主体

眼睛的作用即是观,眼功潜能开发有素的丹家,从外到内,从内到外,遥视透视无所不能,真正是顺风耳朵千里眼。济阳子曰:“收视者,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,停息静定,化成甘露,吞入丹田,用意送归?穴之内”。“下手先制两眼,两眼乃藏神之所,须要内视。……夫人之神在心,心之机在目,目视十里遥,心神随去十里远。……时刻回光返照,心无妄想,便是道”。《仙道正传》讲:“能静观照下田,目之所在,心亦随之。心目得其所止,而后心与息依,渐入大定,此即道之本也。静极忽一动,恍恍惚惚,似又无无何有乎,若能以目视融融动处,即阴阳和合,乃道之用也。道既是阴阳二气,必知此二气由来。夫阴气属于性,乃离明之象,外阳而内阴,藏之于心,发之于目,故《阴符经》曰机在目。始知目为心之先锋,目至而心随焉!一部玄功,观为主体!”,“大道在眼前,盲者总不知也!”

四、见素抱朴,从命功转性功的关键

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十九章讲:“见素抱朴”。这4个字在《道德经》注释本中也是众说不一。有的把“素”释成没有染色的丝;“朴”释成没有经过雕琢的木。这是就字释意,而于老子本意是毫不切题的。《道德经》是一部修炼气功的经典,必须是气功修炼有素的行家里手方能入木三分地理解。特别是修炼丹道周天功的丹家,通周天以后,内视返照,炼家即能看到乳白色的气在升腾变化,犹如晨雾飘荡。这些显象说明修炼道家内丹术已达到坎离相交,水火既济,水中淘金的层次。“抱朴”,这个“朴”不能理解为“木”。《黄庭经》讲:“回紫抱黄入丹田”。关于“抱黄”,丹经讲“内鼎”是“黄金”,“育胎化生”,“留胎进精”,是指道家内丹术高层功夫“胎息”。“胎息”修成,可以步步深入:结金丹、怀圣胎、阳神出窍。《紫清指玄集》讲:“凝神则气聚,气聚则丹成”。《玄机直讲》说:“乾坤会合,神通气畅,……霎时真气混合,一点灵光,觉在丹田,……谓之九转还丹”。“朴”是真气混合,气聚丹成。在今年第6期《武当》杂志上,读到胡鸿章先生大作“解读《道德经》的诀窍”,对“见素抱朴”有其独到的见解。文章中写道:“见素抱朴”是证得还丹正果的一种显象。此时练功者眼功已开,首先在丹田区域(即玄牝一窍)见到素白色细雾状的气团,即初凝的金丹,又叫玄关初现,是谓“见素”。老子将这种素白细雾状的“气”命名为“朴”。金丹已凝,命功阶段的修炼功夫已成,今后修炼是温养圣胎,转为性功修炼。张伯端《青华秘文》云:“先性故难,先命有下手之处,譬之万里虽远,有路可通,先性则如水中捞月,然其成功同也,未容轻议”。悟玄子《悟真篇直指》云:“性命必须双修,工夫还分两段,盖金丹之道修命有作,修性无为。有作之道,以术延命也。无为之道,以道全形也。故金丹之道先有为,于后天返先天,还我命宝。命宝到手,不为造化所移,抱元守一,行无为之道,以了真空本性,直上最上一乘妙道”。

修炼道家内丹术中眼睛的作用,与丹道周天功行功过程中成败是息息相关的。为此必须十分重视“下手功夫在双眸”。

萧志才(北京市地安门豆角胡同25号100009)


 

气功杂志
QIGONG JOURNAL
2000 Vol.21 No.10 P.462-463

静功——消除心身疲劳的捷径

邵亦军

气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和养生方法,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。气功锻炼能增进人体健康、防病祛病、延年益寿。《庄子》云:“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”、“吹嘘呼吸,吐故纳新”,《黄帝内经》中也说到吐纳导引能理血气,调气机,柔筋骨,和心气。说明导引行气的练功方法是调节心身不适的有效手段。

静功是气功养生法中的主要手段和核心内容。锻炼静功时,以自然为本,旨在排除杂念,清静无为,从而达到形神守一。即在清静自然中,导气、理血、调心,以缓解外界带给人体的焦躁心态和精神压力。

一、心身疲劳的形成

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,各种竞争日趋激烈,社会和人为的压力不断地加重心理与脑中枢神经的负荷。人的脑重仅占体重的1/40,而耗氧量却占人体的1/5左右,在高强度的学习与工作高度紧张时,大脑耗氧量还将增大。久而久之,造成脑部供血不足,使记忆力减退,思维迟钝,具体表现为心态不平衡,焦躁烦乱,做事力不从心,感觉疲惫不堪,严重影响人体健康。

二、静功是调理心身疲劳的有效方法

做静功要求排除杂念,思想安宁,精神平静,身体放松,锻炼静功能使人体的心理、生理发生很大变化,从而改善心身疲劳的状态。静功是在各种坐、卧、立等静态特定的姿势中进行的。

1静功姿势的调节

静功的姿势有助于心身的完全放松和入静,有助于调节体内的血流分配,最大限度地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,大大缓解神经中枢的紧张度。仰卧时,全身肌肉松弛,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中枢容易进入抑制状态。大脑皮质细胞非常敏感和脆弱,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损耗,平卧入静极似睡眠抑制状态,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起到一种保护作用,能很好地缓解脑疲劳。盘坐时,下肢充分屈曲,容易使上体的紧张状态得以缓解。下肢最大限度盘曲,相对减少了气血的下行路线,体内气血被重新分配与调节,加上意念引导使血流集中于大脑和脏器部分,从而改变脑的供血不足,也是调节脑缺血的有效方法。

2静功呼吸的调节

静功的呼吸深而匀长,有助于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,增强了血红细胞的携氧量而保证身体组织对氧的需求,即前人所谓的“吐故纳新”。古代养生法中称此为调息、吐纳、调气、养气等。当人体深度入静时,心跳减缓,呼吸减慢,身体各部分的需氧量下降,而有足够的并携带氧气的新鲜血液供应给脑组织,改善脑血管中的微循环,使疲劳得以尽快解除,所以说练静功是调节脑缺氧的有效方法。

3静功意念的调节

意念可以说是一种带有信息的“力”。静功的意念易使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人体某一部位,使之气血流注线路通畅。实验表明:意守的穴位,其血液循环量比非意守部位增加25%左右,可以有意识地调动血液使之合理地分配。入静后,大脑皮层处于主动地保护性抑制状态,人们在心静自然、无视无听、必清必静的境界中,使得心态平和,轻松自然,没有杂念,这对消除焦虑烦躁的精神状态极有助益。

静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入静。什么是入静呢?心理学家王极盛认为:入静是思维单一,杂念减少,心平气和,对外界刺激因素反应减弱的一种特殊安静、舒适的觉醒状态。练静功高度入静者,恬淡虚无,静若止水,轻飘飘如缕青烟,游荡荡似腾云驾雾,能意知而不可言状。所以当你感到心身不堪重负时,入静调理将是最佳的解除疲劳的途径。

邵亦军(太原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030006)


 

气功杂志
QIGONG JOURNAL
2000 Vol.21 No.7 P.309

漫语生命之“静”

阮六龙

生命是运动的,运动是有规律的。但“静”贯穿生命的始终,使生命运动得更加有规律,这是生命的自然法则。古今中外,“静”一直为众人津津乐道,古有“静息调养”,今有“静以养生”。可见,“静”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。为此,我们必须学会把握好,利用好“静”,使生命之树常绿。

社会的发展,竞争的激烈,世人忙忙碌碌,谁又有空闲来静一静呢?于是生命的“静”尤显可贵。古人讲究“清静无为”,而我们今天应该讲究“清静有为”,为社会,为国家,为他人做些有益的事情。练功者在“静”中,超然物外,超凡脱俗,怡然自得,在瞬间放松自己,这样众多的杂乱信息就会自然地被抛到九霄云外,就会如释千斤,浑身轻松。

生命的静,是一种自然状态的静,我们不能强加意念,应顺其自然,应在静坐、静卧、静思中慢慢锻炼自己的“静气”。看轻功名利禄,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“静然处之不动”,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。生命是伟大的,同时人性也是复杂的,这就需要我们澄清大脑,减少杂念,去除私欲,平和心境,明净心室。

生命的“静”应有广泛的内涵,是微观与宏观的并存,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。就犹如白天是一种动态的静,黑夜就是大自然的一种静态的动。真正意义上的“静”,应心宜虚空,神宜安定,做到“每临大事有静气”,要有“望天外云卷云舒,去留无意;看庭前花开花落,宠辱不惊”的冷静,要有“静坐常思己过,闲谈莫论人非”的处世静态。

气功状态的“静”,人人皆有。气中含静,静中蕴气,在“动”中保持心静,在“静”中激发动感。生命的场就会轻松恬静,阴阳协调,神情舒畅,人体就会有条不紊地运转,成为一种自然的规律。功中练静,处世悟道,生命的静,人人需要。修炼“静”功,化成智慧清气,恬淡虚无,物我两忘,游神物外,凝气聚精养神,则内心充实安然。静生智慧,静以养德。生命的“静”让你的生活更加美丽。

阮六龙(422200湖南省隆回县桃洪镇黄花村九组)





作者: 逍遥墟主人    时间: 2006-8-20 14:48     标题: 道教五戒

常有人问:怎样才算是一个道教徒?对此,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,愚以为,简而言之,凡是持守三皈五戒者,就是一个道教徒。三皈者:皈依太上无极大道、皈依三十六部尊经、皈依玄中大法师也。五戒者:戒杀、戒盗、戒淫、戒妄语、戒酒也。

凡发愿志心皈依道、经、师三宝者,表明其心中已有了道教的信仰,这是入道之门户。而五戒,则是道教对其门徒最基本的要求,是修道之基础,其他任何的修持皆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,没有信仰,就不算是个道教徒;有了信仰,但连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,也不算是个道教徒。所以我说,凡是持守三皈五戒者,就是一个道教徒;也只有持守三皈五戒者,才算是一个道教徒。

此五戒者,乃当年太上老君西游出关时,将道德二经授予关令尹喜后,尹喜又请持身奉经之法,于是老君又传《戒经》一部,经中即讲了此五戒。因为它是根本性的戒规,故又名“积功归根五戒”。

五戒的内容与意义,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理解,但好多人也许觉得,要完全遵守也是挺难的。我想,咱们道教的理想追求,象长生久视、得道成仙,有哪一样是不难的?正因为我们的修持能够能人所不能,其最后的果报也是能人所不能。不过,话又说回来,持戒就真的是那么难吗?

上清灵宝天尊在《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》中开示我们说:守戒容易违戒难。天尊说:“立身如戒,不畏天子,复不畏鬼神,何为不易?如违戒者,是人悉畏,复畏鬼神,何为不难?”戒律是道法的体现,也是世间法治的辅佐,所以守戒之人明符国法,暗合天条,无损阳功,不亏阴德,为人处世,顶天立地,心怀坦荡,正气浩然,天地鬼神尚且敬重你,复又何难之有,反之者,恰如犯了罪到处逃窜,流亡之人,逢人鬼祟,遇事慌张,你看他还容易吗?

其实,我们大部分教徒是愿意持戒的,只不过有时候对一些较为模糊的问题未能很准确地判断,故而尚存疑惑。拿第一条“戒杀生”来说,在这次律坛讲经时,就有戒子提出些问题来讨论:比方说蚊子,它叮人时,不但讨人烦,也有可能传播一些细菌病毒,那我们对蚊子是打还是不打呢?不打,它再叮人时,也许就把一些病菌传染给了别人,但要是打了,那是不是犯了戒呢?对这个问题,我认为这戒杀的本意乃是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,培养修行人仁爱慈悲之心的。我们的修行是为了长生,而世上所有的含灵众生也皆知趋生避死,如果为我之生而伤他之生,那又何必呢?甚者仅仅为了一己口腹之欲,一时心头之乐而戕生害命,则更是违道背德了,戒杀主要戒的就是这个。但这戒杀也不是迂腐的教条,道教也讲降魔卫道、扶正祛邪,张天师捉鬼、许真君斩蛟等等都是此意。当年遭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时,我们很多道长为了保家卫国而“一手拿香、一手拿枪”,这也是符合道法的。总之,我们要区分好为一己私利和为大众福祉这两种不同的性质,如此则无须迷惑了。当然,还不能忘了这戒杀的本意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可能采取其他更为美善的方式方法作代替,毕竟杀生有伤天和。

持戒是一件很妙的事情,下面借用王常月祖师《龙门心法》里头的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:有一戒子,自云受戒后,忽遭魔难,开斋破戒,无所不为。一日,夜间梦到阴司,遭到一鬼卒的喝骂。那鬼道:“前日诏书分付,凡修道持戒之人,命终之日,许具衣冠进去。有光明者,从正门进;光小者,东角门进;无光者,革除戒名,锁械西角门外,按牌赴审。你这道人,又没有光明,一团黑气,与我一般,混充道人,快走快走。”一手执铁棍打来,戒子惊醒,明明记得,随即翻身下床,净了面手,取火焚香,大生恐惧,悲哀忏悔,痛改前非,精严不怠。忽一日梦游地府,仍系向日所游之地,见执铁锁铁棍的鬼卒跪道:“请问仙长,要到何所?”戒子回言:“我因云游到此,不敢惊动大王,就此回去。”那鬼卒言:“大王有例,凡有戒行光明仙长到此,须到茶厅,先请坐下,问下名号登簿,以便稽查。”戒子回言:“并无公事,不坐罢了。”随即回身,忽然出境,因向大众告知:“前游被鬼打骂,后游跪接问名,本系一心之进退,即有两样之看承,岂非一悔前非,依然本相,鬼神之道,可不怅哉!”  

持戒对于教徒个人来说非常重要,而对于我们整个教门来说,也非常重要。道由人弘,道教是靠我们每一个教徒去弘扬的,而每一个教徒的形象往往就能影响道教在信众心目中的形象。试想一想,假如我们每一个教徒都是慈悲善良,谦和有礼,处事公允,为人正直,戒行精严,人见人敬。那么还用得着我们为兴隆教法而大起尘劳吗?反之,如果我们的教徒一个个都不守规戒,为所欲为,无恶不作,无作不恶,名为道子,实为教蠹,后果可不堪设想。我们绝大数人既不是戒无法戒的下愚顽劣之辈,又不到戒无可戒的上品天仙境界,是中等之人,戒则修真有路,纵则进退无门,我看还是需要受一些戒,守一些戒。  

道教的戒律甚多,以我愚见,既提纲挈领,又简单易行的,就持此五戒即可。凡皈依道门者,不论出家在家,均能持守五戒,那我们道教徒的整体素质就能大大提高。因此,我建议我们的道长们在收徒的时候,也一并授予三皈五戒,让新道友从一开始就能通过持戒而规范身心,约束言行,打牢修道的基础,将来大阐玄风,必缘于斯也。


作者: 海外华侨    时间: 2006-8-20 15:12     标题: 好!

领会。
作者: 道在心    时间: 2006-8-31 01:09

牛啊~
作者: 信明    时间: 2006-9-13 18:01     标题: 持戒才能有所得

自然界阴阳平衡,有所舍才能有所得,此谓“舍得”;唯有持戒才能得常人之不能得。
作者: 八戒    时间: 2006-10-2 17:17

好.
……
欢迎光临 气功人论坛 (http://bbs.qgren.com/)

 

 

返回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