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功体会26例

利众 摘编

一、气功治病和纠偏

我是个鼻窦炎患者,一年到头,没有几天不拖鼻涕,且头昏得如同梦境一般。鼻炎片、鼻舒适等药物用了一大堆,却无理想的疗效。同时,我又患有慢性阑尾炎,时常发作。为此我练起了铜钟气功。一开始练功就用逆式呼吸,并且微闭双目以利于精神集中。练功半个月,发觉脚底部发热发胀,有触电之感。小腹胀大如球,且微微发热。浓鼻涕直往口腔里掉,鼻部发痒、发热。练功三个月,鼻涕逐渐转清,味道变咸。下半身发热,每次收功后都感到全身比练功前胀大了许多。心里特别轻松、舒服。练功四个月,鼻子就不再流涕了。至今,两鼻窍畅通,能清楚地辨别香臭味,阑尾炎也不发作了,也不再感冒。

练功中,我还出现过一次小偏差。练功10来天,便觉头颈部僵硬难受,两风池穴发热、发胀、发跳,头脑因而极度不适。我求教于老师,经查证是睡眠不足或练功中头向前低的缘故。于是我再练功时便注意头部正直,意如顶天。又增加睡眠时间,睡觉前做一次放松功。仅3天偏差就得到了纠正。

二、不要忽视收功动作

我学习铜钟气功时,老师曾强调过收功动作的重要,并说收功时要越慢越好。而我却由于忽视收功动作的重要,遇到两次小的麻烦。一次是晨练约半小时,因急于为读书的小女儿烧早饭,便匆匆地收了功。不久即感胸部郁闷不适,呼吸也不如平时顺畅,并且持续数小时都不见好转;我自觉是收功匆忙所致,于是便练了一套阴阳开合,其症状乃见消退。又一次,练功时因事忙,没有做收功即行结束,结果整个上午都头昏脑胀,耳中蝉鸣,亦是练了阴阳开合功后,症状才得以缓解。经过这两次教训,我不敢再有疏忽,每次练功,都认真做好收功动作,迄今未再出现不适之感。

三、中气下陷提肛纠偏

练内家拳讲究周身关节放松,又要求提肛,以意引气,下沉丹田。然而练功时,提肛,容易造成小腿部紧张,小腹部一紧张,气就不能下沉丹田。为了克服这一矛盾,我做了一些探索,试着放松肛门。这样一来,小腹部放松,气便能下沉丹田了。可是照此练功两个月后,出现严重的偏差,大小便次数增多,肝区经常疼痛,腹部常有硬块,原来的消化不良病症也越来越严重。到后来,甚至咳嗽,痰中带血,头昏眼花,身上畏寒,容易感冒。偶尔读报,有说“练功中出现腹泻,大便频仍,或某些机能减退,……克服之法,着重于‘提肛’。”我便试着做提肛的动作,只做了3~5分钟左右,便觉有一股热流沿背部向上,这种现象持续了10余分钟,周身舒畅。从此,我练功注意提肛,各种病象逐渐消除,又恢复了健康。

四、提肛闭气对身体有害

练功,特别是练站桩功者,初次练功时,由于深呼吸和意守丹田,引起腹肌收缩,刺激肠壁,肠蠕动增加,功能增强,肠内的产气杆菌繁殖旺盛,使食物发酵而产生的气体较多,频频从肛门排出体外。正因为如此,练功者常常食欲大增,大便通畅,头脑清醒,精力旺盛,同时排气现象免不了比不练功时来得多。有些人误认为这是真气走漏,为了“纠偏”,采用提肛闭气的方法,把这股气憋回腹内;更有甚者,在提肛闭气无效时,用手帮助肛门收缩,把气压回腹中。其实这样做都是错误的,对身体有害无益。下面分析其为害之理。

一般肠内产生的气体由硫化氢、吲哚、粪臭素组成。在没有排出之前充满了大肠,由于这种压力,使肛门的括约肌松弛下来,气体便被排了出去。如果由于人为的因素使肛门括约肌收缩,便回逆输入小肠,小肠被迫扩张,即所谓的“鼓肠状态”,成为各种疾病的成因。首先,气体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,并随血液到达各个器官和组织,一部分气体从肺脏排出,另一部分气体溶解于水,从尿中排出,无论哪一种,都会使体内酸硷平衡失调,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,起到有害的作用。再说闭气以后,这股气体会在体内乱窜,使人浑身不舒服,影响入静,影响练功效果。因此不能盲目闭气纠偏。

那么有没有真气走漏的情况呢?应该说还是有的。尤其是自学练功者在意守会阴时又不注意提肛,并且排放矢气时意念过重、用力过大时更会产生。为此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矢气时要不用意,不用力,任其自然,并注意放矢气后提肛,就不会走漏真气。

五、舌抵上腭和微微提肛

练功通任督两脉十分重要。任督两脉通过“上下鹊桥”相连。上鹊桥在印堂、鼻凹处,下鹊桥在尾闾、谷道处。为了使精气在任督两脉正常运行,必须应用“舌抵上腭,微微提肛”的方法贯通任督。如果忽视这两个要领,练功就会出偏:一方面气血上涌,出现头昏脑胀现象;另一方面,精气会从阳物、谷道走漏而大伤元气。

舌抵上腭具体做法:面部肌肉放松,舌尖微微上翘抵住上腭,不要用劲,嘴微闭或稍露空隙。如练静守则从开始到结束都应抵住;如练小周天,则特别注意经印堂处要抵住上腭,引气下行,不使外泄。

微微提肛具体做法:肌肉放松,意尾椎骨微微向前弯曲,会阴稍提起,似便非便之状,不要用硬力、僵力。如练静守,则从开始到结束都应如此;如练小周天,则注意气经谷道时,肛门可凝一凝,让气顺利通过。

六、红砂手易筋经合练防偏

我练红砂手10天左右,腹中咕咕叫,以后又胀气,如同吃过红薯一样,压住肛门,不知是真气、矢气,还是浊物,一排泄,初时还以为是练功后洗肠净身排出的浊气,来之则放,气滚滚而出,身子一下子轻松了;但是过了一会儿,气又攻冲腹中。我疑心不是浊气是真气,放出对身体不利,不放则难以忍受,就有意提肛,气咕噜噜沿肠上行,果然身子轻松了。我断定是练功出偏差了,因我练红砂手时从未注意提肛,导致气从下漏。有时还头昏脑胀。我想就近求医,未有结果。后来心想易筋经能舒筋活络,能否由练习这一功法将真气贮存在筋脉之中,不使下漏,于是先练红砂手,再练易筋经。开始尚有效,但是好景不长,过了4~5天又漏气了。我想大概是练功先后出了毛病,先练红砂手,使练得的大量真气贮藏腹中,压力太大,阻塞经络流通,随后练易筋经,只能消融一部分真气。如果反过来先练易筋经,舒筋活络,使气血畅通,再练红砂手,则可以将练得的真气,随时散布于经脉之间,功效就会大增。照此想法锻炼,果然不出所料,不仅气息畅通,而且精神振奋,浑身舒快,再也不见往日漏气现象。由此实践我得出结论:易筋经可作红砂手的预备功,红砂手可作易筋经的加固功,两功可相辅相承。

七、站桩一失浅析

半年多来,我学练意拳站桩功一直进展顺利,热、胀、麻的气感已由局部发展到全身,由微弱逐渐增强。功中真气如温水冲身,似微电通过,大有“洗筋易髓”之感,自感身体失重,浑圆悬浮,津液满口,舒适异常。

1987年3月上旬,看到《气功》杂志有“周天自运”的报道,读后使人羡慕神往,随即产生尝试念头。为了慎重起见,每当站桩舒适之时,便“以意领气”行任督周天5~6次。几天后练功时,自感脚下有气流经身躯,直冲头部,全身酥酥,头部稍有昏晕。我心平气和,注意动问,瞬间昏晕加重,与此同时,感到脚下有一股较强的力量把我的身体猛然向上掀起,这使我思想受惊,身体失去平衡,“扑通”一声扑在身边的桌子上,天旋地转,心跳甚快。俯在桌子上休息了一会儿,仍感身心空虚,便又躺在床上休息了半个多小时,才逐渐恢复平静。在以后的3天站桩中,仍几次有脚下气流上冲、全身酥麻的感觉出现,我便稍微睁眼,气流即逝。

事后,我写信向王安平老师请教,认为是加练周天功之故,我也翻阅了一些气功书刊,读了些颇受启发的论述,如“在真气发动之后,不论在丹田里酝酿生聚,或是已循着经络通道运行,千万不可用意念去引它领它”,“有些人对真气的运行不能顺其自然,而胡乱使用‘领法’,妄用意念去当头‘领气’,造成不良后果。”(《气功精选》第220页)以后我在站桩中严格遵循“无为”、“自然”的练功原则,经3个月的锻炼,脚下气流往返吹风感和气达脑海凉爽感同时出现,且头脑清醒,全身舒适。这从正面证明了“无为”、“自然”原则在练功中的正确性和重要性,对比之下更清楚地看到在初级阶段行“以意欲气”之法,是违背气血循行的内在规律的。

八、以静制动的一点经验

在长期的气功锻炼中,我体会到练功应在气上下功夫。这个“气”又决定于入静程度和呼吸水平。静极生动,从内动至外动,这是规律。做静功的能防止外动,使真气充沛体内,则效果更好。

练单、双盘坐的静功,练到入静情况好转、呼吸调匀后,可进行“性命双修”(即丹田、命门、印堂的意守,逐渐转为意守印堂为主)。在意念上从百会穴微微出气通天,不但可以制动,而且还可以提高功效;坐式、站式应改守涌泉穴进行式呼吸,让其入地三尺,意念脚底生根,不仅可以制动,还能提高功效。

九、静功防偏之我见

练功防偏,是初练功者、特别是自学练功者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。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练功体会,对静功防偏谈一点看法,供读者参考。

1.必须正确选择功型和功法

练功前,首先要弄清,根据自己的体质、气质和病情,适宜练何种功法,不要生搬硬套。例如,高血压患者一般可练站桩,然而严重高血压病人不可采用此功法,否则会引起不良反应,甚至昏倒。停闭呼吸法不能用于肺气肿、支气管扩张、心脏病,而适用于胃炎、肠炎、肝炎患者。再如,意守印堂适用于低血压病,而不宜于高血压,等等。某些初练功者,往往不会选择功型和功法,最好有人指导,如练功方法不对,不合自己的身体情况,不但易出偏差,而且会加重病情,千万不得忽视。

2.练功过程中必须随时调整偏差

练静功,要求放松入静,顺其自然。但是整个练功过程,离不开意念的控制。顺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。如练功中,出现姿势不正确,不舒适,就要调整姿势;呼吸不畅,气闷胸胀,就得调整呼吸;意守不当,气血乱窜,就要改变意守部位。

练功时,可能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热、凉、麻、胀、动的感觉,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有规律的气血运行之感觉,这些都是正常的气功效应,练功过程中,还可能在病灶区产生酸、痛、胀感,这是病灶效应,是“气至病所”的表现,也是正常的现象,不能把这些现象视为偏差,但也不要刻意追求。

如果在练功中出现气血不规则的乱窜,引起头昏眼花、心惊肉跳、气短胸闷、呼吸困难、腹部胀痛、身体摇晃、手舞足蹈,等等,都属于偏差范围。一旦出现这些偏差,就必须随时调整,不能听之任之,否则,时间一长,便较难纠正了。

3.练功要注意循序渐进

许多气功书籍都强调以意领气,但是要注意,只有练功到一定程度,具有较好的调节功能之后,方才能以意领气,运用自如,而不会出偏差,初练者宜暂勿采用。人体气血运行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、方向和路线,初练功者往往不了解,而盲目地以意领气,容易引起气血逆乱,形成偏差。

对于调息也一样,过分强调呼吸应缓慢深长,于初学者也不相宜。以意控制呼吸不当,易引起头昏眼花、气短胸闷、呼吸困难。因此初练静功,可从自然呼吸开始,慢慢过渡到调息。总之,要注意循序渐进,以防止偏差的发生。

十、练功闭眼防流弊

在许多功法中需要闭眼,这看起来容易,但如果闭的不合适,不恰当,则犯有睫毛或眼部肌肉跳动之弊,使人很难入静,影响功效。

我小时也随父亲练静功,练功中犯过此弊病,父亲告诉我,这是眼部肌肉还没有放松,而强求闭眼所致,特别是略开一线光,如果是强求的,更容易犯此弊病。父亲教我在调身时,要全身放松,不要忙于闭眼。然后眼睛平视,并选眼前的一物体为所视之物,意守丹田,似守非守;或存念所视之物,所谓“分心两用”、“意双则合”。过一会儿吸气,吸气时目光同时回收,视线越来越往眼慢慢地移近,“光”被意“吸”入眼内,转成呼气,呼气时把吸气“吸进”眼里的光“压”入丹田,视线随气内视丹田。此时则有实腹虚心之感,心虚则较易入静,闭眼就在上述的吸气时双眼上睑随着视线的越来越短而慢慢地闭上,不过只要求双上眼睑慢慢下垂(下眼睑不动),不用力闭眼睛。这样,眼闭得很自然,“略开一线之光”不求而得,而且没有眼肌跳动之弊。

学练气功的朋友们,如果你也犯此弊病,不妨一试。

十一、练功不能见异思迁

我于1982年开始练功。起初认为功法练得多,效果不明显。我觉得“采日精法”好,就一早坐在田野边的石块上,闭上眼睛,让阳光从鼻孔中徐徐进入;一会儿又想到“导引术”不错,便坐到床沿上支撑双手,挺起小腹练导引术;想到“嘘、呵、呼、(口四)、吹、嘻”6字功便于记住,就又练“6字功”;看了“运动经络法”很好,就又练运动经洛法。这样,练过一段不长的时间,就出现周身不适,不是头昏、心烦,就是怕冷、气胀。我认为,效果不好是功法掌握不多之故,又加练“冬夜自暖功”和其它自编的辅助功法。结果体内元气大伤,出现偏差,一连3天3夜坐卧不安,大小便阻塞不通,腹内气胀气攻,疼痛难忍,注射两针阿托品,无用,加注一针度冷丁才有所缓解,吃了不少苦头。

经过反复探索我认真地汲取以前的教训,选择对我比较适合的《内养功》进行练习,姿势以右侧卧位和仰卧位为主,间以坐式,每天4~6次,每次半小时,同时做好保健功和松静功。时间一长,我原来的结肠粘连症状迅速消失,食欲增加,精力充沛,连续工作也不感到疲倦,取得了明显效果。深深体会到练气功不能见异思

十二、练气功须防“幻丹”

现在,练气功以益寿延年的人越来越多了,但很多初学者因无名师指点,或急于求成,有的甚至走火入魔。其中,“幻丹”就是一种常见而不易被练功者本人察觉的偏差。

什么是“幻丹”呢?《青华秘文》曰:“丹有幻丹者,盖学道之士,不知正理,而妄为采取交合,故成幻丹。”可见,幻丹是因练功者心性不纯的缘故而生成的“虚像”。幻丹是怎样产生的呢?练功者心神未静,就急采药,所以此时“一阳”,实非“真阳”,而是呼吸之气;精也非“元精”,而是淫泆之精;神也不是元神,而是情欲之念。练功者入道不久,就想功成,能没有贪欲之念吗?“以欲念而交会阳生,此幻丹之所以有也”。幻丹有两种情况:一为从肾府采精,又无安顿处,就随气而息于穴之右脐,生于肾之缕,与气交结而止,即自成。二为采气而上,遇到心血气血,凝而为物,亦曰幻丹。可见,幻丹是练功者刻意追求,产生幻景,而练功者误以为是真丹的结果。此皆“傍风起影,入海寻蟾,守株待兔,缘木求鱼”,“一旦败露,精荡然而去,先又无主,呜呼!非长生之丹,乃促命之法也。”《性命圭旨》曰:“精、气、神,谓之三元,摄三归一,在乎虚静。虚其心则神与性合。静其身,则静与情寂。意大定,则三元合一。”所以,在练功过程中不要有意识地追求,要“断执着”排除欲念,循序渐进,方成正果。道家“性命双修”,释家“明心见性”,都以“性”为根本,不重视修性,执着炼命,急于事功,结果一定是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

十三、警觉功能与惊动

惊动现象是比较常见的练功偏差。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惊动,这是气功同道们共同关心的问题。这里我想对气功状态中的警觉功能谈点看法。

我们知道,气功状态是一种特殊的功能态,各种功能包括警觉功能不是处于抑制状态,而是相反地趋于有序的、虚灵的、蓄能的状态,很多人在练功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这一点,认为气功状态中似眠未眠的思维,对于各种刺激会作出异常灵敏的准确判断,而绝不会失控,因此可以对各种事物应付自如。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惊功现象呢?这主要与练功者的错误认识有关,即练功前(或平时)认为练功时万万不能被打扰,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刺激,在这种不正确意念暗示下,练功时心里压力很重,一旦出现情况便惊慌失措,以致气机混乱。其实人处于这个社会环境中,没有一点干扰是不可想象的。在练功过程中,机体也会产生各种效应性变化,尤其是各种幻觉的出现,故功前能对各种内外刺激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,即使山崩于前也不会惊恐的。在实践中我还体会到,每次功前用“如果遇到意外情况,一定要冷静镇定”之类的语言诱导,则在练功中对各种刺激就能从容自若。当然,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遇事冷静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惊恐、发怒等情绪激动的异常心境,在心理学上叫激情。激情状态的能量往往是混乱无序的,但只要思想上加以一个“镇定”的诱导信号,那么这种无序的能量就会趋向一个有序的状态,反复进行这种训练,即会形成条件反射的兴奋灶,遇上异常情况就会镇定,而在气功状态下这种警觉功能可以发挥得很好,这是通过气功修炼,人们的警觉功能有了高度有序调整的结果。

十四、谈受惊瞬间的意识控制

受惊是否就一定出偏?根据我的实践体会,我以为,受惊出偏不是普遍现象,它是可以避免的,要做到受惊不出偏,关键在于受惊瞬间的自我意识控制。

1.要松、静

即要松弛,不要紧张,更不能惊慌。练功时,全身气流和平时相比,具有流速相对快、流量相对大的特点。如果身体局部紧张,气流就会在局部紧张部位受阻,产生局部疼痛或其他偏差;如果全身紧张,那么气流就会在全身受阻,产生气逆,大动不止等一些偏差。因此,在受到意外刺激瞬间,自我意识要马上控制在松、静二字上,使身体所有部位依然处在练功的正常状态下。这样,虽然受惊,对内气却不会产生什么影响。

2.要定

即要按照要领,继续练功,不要心随惊走,去想受惊的来源以及受惊的情形。在受惊瞬间,切忌放不开惊状、惊源,要立刻控制自我意识,做到若无其事,迅速安定下来。这样,意不到,气就不到,惊也就会成为不惊了。

3.要分主、次

主是主要意识,次是次要意识。对有的惊扰,如亲朋好友熟人的偶遇,不知情者的打扰,及蚊叮虫咬等,练功者必须做出对策时,除做好上述两条外,还可将主要意识集中于练功,短时间以次要意识对朋友提出简短要求,如“等-等”、“请稍候”;对蚊虫进行驱赶。只要在意识上分清主次,也是不会出偏的。

4.要缓收功

练功时,人的自我调节功能处在最佳状态,对受惊产生影响的调节也最快。若仓促收功,受惊影响没能很好排除,那就可能产生偏差。一般在自我感觉正常良好时收功为好。

以上四点,在练功前都要有所准备,以防万一发生受惊情况而惊慌失措。

十五、惊功应变5法

在练功过程中,如果遇到突然有人呼叫你,或是有人在你不远处排打、发声,或是在入静较深时突然听到喇叭尖叫声等情况,怎么办?应变的措施比较多,重要的一条是不急躁,不发怒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:

不发声。有人在你面前呼叫你,也不必马上应声。要等收功之后,与人交待两句。然后再继续练功,直至练到心身都比较舒适再收功。如遇特殊情况,可边走边练,意念涌泉,搓手按摩耳廊、浴面等。

不转头。如果你的身后发生响动,一般不必去理会,不要转过头去(头不转动往后看)。在室外练功,周围环境不安静,最好不要闭上眼睛,目似垂帘,微露一线之光。

揉中法。站、坐、卧式均可。两手劳宫相迭(男子右手在内,女子左手在内)放在脐部。先做顺时针方向旋转(男转49圈,女转36圈),由小到大(高不过膻中,低不过曲骨)。在膻中穴处换手相迭,再做逆时针方向旋转(男36圈,女24圈),由大到小,归于脐部,以此保验劳宫与体内的气息运动情况,如受惊严重,旋转圈数加倍。

晃海法。平坐、盘坐均可。两手掌放在膝上,全身放松,以腰为轴,先从右向下俯身,向左旋转,舒身上起,环绕一圈,还原;继续重复环绕(男绕49圈,女绕36圈)后复原。再从左向下俯身,向右旋转,舒身上起,环绕一圈。还原。继续重复环绕,男绕49圈,女绕36圈。如用单盘做法,自右向左环绕时,左脚在上;自左向右环绕时,则换成右脚在上。

开合法。两手劳宫穴分别在山根、膻中、脐中穴水平做3~6个开合,开呼合吸。先按北、西、南、东转,后按东、南、西、北转换,四方八次开合。对多种原因造成的气机不畅有通调之效(意念两劳宫与脐部)。

上述五法,受惊不重,可取一法即可。如受惊吓较重,可取2~3法合练。在练功之前,熟悉练功环境,事先做好思想准备,在练功过程中受惊吓的情况一般都可以避免。如果事出意外,受到惊吓,采用上法应变,效果也较好。

十六、谨防惊功

我在练功中受到惊扰,几乎产生严重后果。1986年12月20日凌晨两点刚过,我照例在集体宿舍公共洗澡间练自发五禽戏动功。发功正酣,学院保卫人员巡夜至此。由于他们对气功一无所知,强令我答话,我只得强行止动。刚要回答他们的问话,双掌忽然酸胀、麻木,并渐次向胸、腹、大腿、小腿及双足传递,站立不稳,我立即倒地侧卧。此时,手、脚、胸、腹(除头部外)都异常麻木,完全不受意识支配,四肢变得僵直,丹田处形成一茶杯口大小的冷、硬气团,但头脑始终清醒,其时,我相当惊骇,害怕产生瘫痪、癫狂之类的严重后果。但是我很快镇定下来,意守涌泉穴,并从头到足依次放松。放松过程中,觉着一股股冷气向下经涌泉穴泄出。约10分钟,始觉双足松软、暖和,恢复感觉。此种感觉,渐次向上传递。又约经过10分钟,仅剩双手仍感麻木外,各部皆恢复正常。又约过了10分钟,手也恢复正常。此时,我站立起来,但站立不稳,并很快又全身发麻,我立即又卧下,排放冷气(经涌泉穴),约5分钟后,又恢复正常。此次吸取前次教训,没有立即起身,并继续意守涌泉穴,全身从上到下,一次放松。坚持约五分钟,始缓慢站起,但手仍感微麻。怕再次出现反复,立即从新发功。再剧烈运动约3分钟后,我便发出收功的指令,并意守涌泉穴。过了约5分钟,动作幅度渐小,并缓慢停止下来。此时,麻木现象完全消失,全身感觉轻松、畅快,以后也未见所担心的后遗症。

总结此次经历的经验教训如下:

1.要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场所练功,防止惊功。

2.初练时,每次练功时间不宜太久,因发功愈久则收功愈难。如遇偶然干扰,易出危险。

3.收功切忌强制。如欲主动收功,应意守涌泉穴,让动作慢慢减小幅度,最后停止下来,而绝对不能强使动作立即停止。

十七、练功时突然受惊吓怎么办

进入气功态的人,突然受到一些意外的惊吓,这种时候要很快调整情绪,不要大发雷霆。紧跟着就要回忆一些自己没有受惊吓前的情绪、心态,这样即可以得到调整。与此同时,还要解除受惊吓的一些诱因。比如声音的刺激,一些内外环境的不协调,等等。如突然遭遇意外的巨响;别人有意进行干扰。协调好这些导致受惊吓的诱因,再有意识地进入气功状态。如果真的受惊以后,突然大动不止,惊慌失措,就要逐渐用良性语言导引,要让全家配合。表现出使他受惊的人或事物有所调节,有所改变。这样也可以化解。总之,进入气功态以后。突然受惊,这是不少练功者遇到的麻烦事。如果是这样的,那就尽快地平衡情绪,暂时不练,过后把情绪调节到良好的情况时再练。

十八、未练功先识惊

凡练气功的人都能注意“松静自然”等要诀,而对一些客观因素往往不够重视,因而给某些练功者带来麻烦或病态。虽为数不多,但亦不鲜见。客观环境因素很多,但首推“惊功”。惊动,非练功者的主要因素所形成,而大多是客观影响所致。如在练功入静之际发生巨响、急促敲门、大声喊叫、燃放爆竹,及轰雷、闪电等情况,均有突发“惊动”之危险。练功者若在惊功时不知对策,将后患无穷。

笔者曾尝过惊功之滋味。1982年深秋的一天晚饭后,散步至杨巷中学,天尚明,顿觉练功兴浓,即于操场练“自发五禽戏动功”,正在入静好、内外具动的舒适时刻,突然“当”的一声巨响,立即感到神魂颠倒,脑海沸腾,心博加快。幸好心里明白,这是惊功!即默念“惊功之际我勿惊”。连念两遍,并坚持守住丹田,神不外驰。约过五、六分钟,上冲的散乱之气才慢慢复归丹田,头脑开始清醒,心跳也缓缓恢复正常。惟一身大(虚)汗,幸喜安度“险关”!正常收动后,睁目寻视,系一学生以砖块投击篮筐所致。以后也曾遇到鞭炮声而惊动,均用同样方法处理而平安无事。

笔者认为,初习气功者,特别是自学者,单单着眼于三调和松静自然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懂得各种客观因素的处理,如天气骤变、噪音、场地环境等等。今谈“未练气功先识惊”的唯一目的,是提醒初学和自学气功者,于学习前应先对“惊功”有个足够的认识,以免在瞬间突变时惊慌失措,酿成不良后果。

十九、意守不正行气则偏

我于1980年在医生建议下,自习周天气功,意在使冠心病早日康复。在练功过程中,由于左胸心绞痛不断隐约发作,思想不自觉地时而偏离丹田部位,转向疼处。练功90天后。出现左胸凉、右胸热的怪现象;热气团时而溢散,不能集中在丹田部位;继而又出现左半身凉、右半身热的情况。以任、督两脉为界,截然把身子分成了两个部分。这种情况虽未引起不适,但绝非正常,是练功中出现的偏差。对此,我有些忧虑和惊慌。考虑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心绞痛发作时,思想转移到病区所致,于是,每当出现左半身冷凉时,我即有意识地意守部位移到右胸,试图用矫枉过正的方法纠正。这样做,竟然奏效,只三、四天后,便觉有一股力量把热气推到左半身,很快使全身热量趋于平衡;然后我又用两手点住丹田部位,用加强刺激的方法迫使思想守聚丹田,热团在丹田迅速形成,再把手从丹田移开,正常运气,偏差被消除了,36天后,任、督两脉相通,能顺利地练功,从而心绞痛缓解,心脏供血正常,冠心病症状大有好转。

通过这次自我纠偏,体会到练功过程中意守部位必须正确,不能偏离,思想不能随意转移。否则,行气不正,妨碍真气循经运行。

二十、练功偏差的产生与纠正

80年代,一个练功热兴起了。但是,相当一部分练功者得不到气功师的传授和辅导,照书自练,不少人在练功中发生偏差。笔者就练功出偏和纠偏问题谈谈粗浅的体会。

1.常见的偏差

(1)大动不已,失控(多指自发动功),长时间不能收功。

(2)气逆行(气乱窜)。精神失常,坐立不安,不思食,不入眠,胡言乱语。

(3)气凝聚。气聚集在身体某一部位,多发生在前额、印堂。严重者可出现皮下气肿。

2.出偏原因

(1)练功者对所练功法、功理理解不深,功法不准,盲目练习。

(2)练功者求成心切,多种功法合练。

(3)意念过重(刻意死守)。

(4)惊功(练功中惊吓)。

(5)由于治病心切,练功过量。

3.偏差的纠正

目前,人们对气功出偏认识不一,有的将气功出偏说得很玄妙,造成练功者思想过敏,误将练功中正常现象当作偏差,使不少气功爱好者不敢再练。因此,防偏纠偏应该作为练功的一种常识,使练功者掌握,以便处理。具体纠偏如下:

(1)大动不已:需要请练功有素的气功师点穴、导引纠偏。气功师可用内劳宫向百会或丹田发气向下导引至涌泉排出入地三尺。用剑指点按肩井、大椎、天宗等穴。经过处理,大动多可止住;如有余动,可从上至下拍打全身四肢。

(2)气逆行纠正:应立即停止练功,自我河车搬运(大、小周天运转)三遍。必要时请气功师纠正。发气导引将气理顺。

(3)气凝聚:练功者可自行纠正。一般气凝聚多发生在印堂,表现为局部酸、麻、肿、胀,有气向鼻部窜动。其纠偏方法有二。其一、练功有素者可用意念将气向上导引入百会(-般不易做到),或者用意念向下导引入丹田(比较容易);其二、用式子导引,双手捧气贯顶,外导内行,将气导入下丹田。严重者,在导引时手可贴皮肤而下,一次即可。

气凝聚不但多发,而且还反复出现,因此,自我纠正气凝聚可见重要。

二十一、献给怕出偏差的练功者

我从去年10月开始选练真气运行五步功,由于找不到指导老师,并且从书上得知:如果练功不正确,有可能出现偏差,所以顾虑很多。为此,曾找一个同伴想和他同练,以便共同探讨,防止出现偏差,想不到他顾虑更多。以前他曾练过一段气功,正由于出现一些反应(实际上都是正常反应),他不敢再练了。于是我决定自己“冒冒险”,严格按照书上指导的去练,不急于求成,对一切反应既不追求,也不害怕,目标始终专一。我认为这样做,即使功练不成,身体也练不坏。现在看来,这认识正是对练功者的最基本要求。

我由入静开始,静守心窝,呼吸尽量做到匀、细、长。不能这样时,就取平时的自然呼吸。经过10天左右,慢慢地感到心窝部发热,有气感,这时将气下引丹田。又经一周左右,丹田处也有了气感,顺利地完成了前两步功,开始第三步--调息凝神守丹田。这一步更需要平心静气。书上说要练40天左右,我练了两个月之久,小腹内气感充实,腰部和四肢均发热。然后开始第四步:沿脊椎将气引至头顶百会穴。书上说练这一步很困难,是练功的关键,我有些紧张,头部拘紧,有时沉闷不适,头似乎很大,有时身体似乎很高,有时又感到很矮,有时发热,有时发冷。而我清楚:越关键,越不能着急,要沉着应变,于是就镇静了,仍保持守丹田,气慢慢地上走,聚集于玉枕关处,不再上行。一面保持守丹田,一面内视百会,几天后真气就通过了玉枕关。通关后轻松愉快,丹田更充实,小腹饱满,后腰发热,真气活跃,一呼下沉丹田,一吸上入脑海,精神特别好,读书效率高,食量大,从未感冒。现在我继续坚持练功。

二十二、练功防偏的体会

我初练气功时,先练浑元桩,练功前先行一遍“丹田贯气法”,时间约在晚饭后一个半小时。功后稍休息一会,再练武术。如此约20天左右,丹田就有气感,3个月后气流通过三关而达百会,夹鼻而下,沿任脉流回丹田。这时再意想气从百会下来时由双目通过,并有时从双目流出。我又改练大周天功。两个月后在一次体检中,意外地发现双目视力增加。我在练功过程中也多次出现偏差,大多是因为急于求成、意守不当、呼吸不匀所致。我体验只要认真领会功法,就可以防止一些偏差出现。另外,刚得气时,不可引气通小周天,要循序渐进,功到自然成。

二十三、三田合一防偏纠偏

我练红砂手将近1年了,没有出什么偏差。现在双手掌力大,能气达指掌。但是,在有一阶段内,每次练功时很难入静,气不能引入中丹田,只在腹内乱窜。无论采用贯气法或其他功法,都未能奏效。后来我在每次练功前,先练“三田合一”5~10分钟,不到3天,气血乱窜的毛病就消除了。同时,在练功中,还发现此法不仅能防偏差,还能帮助入静、全身放松和消除失眠症。具体练法如下:

全身放松,端坐于椅上(坐正,不可前仰后合),闭目,舌面轻抵上腭,双手各放在大腿上,自然呼吸,意念上丹田(百会)后,立即转想下丹田(会阴),待下丹田有发热、发胀等气感后,再意念到中丹田。这样,把上、中、下三个丹田意想为三个球,其中中丹田这个球会乱动,不好放,只要耐心,反复意念(不可用力),使中丹田这个球放在上、下丹田的联线上,气血就不会乱窜,使人有舒适的感觉。

“三田合一”功法练后,即可改变姿势,继练其它功,如又出现气血乱窜现象,又可将前法融合进去。

所谓“意想”,应该平心静气地慢慢想,切不可使劲或用其它辅助动作。意想气以舌尖沿上、中、下三个丹田的直线下行至中丹田,或以中丹田贯入两手掌。三个丹田要同时兼顾,但侧重于中丹田,使气贯于内。同时,切勿意想贯气在上丹田或下丹田。

二十四、后阴固气新获

我学的是大雁气功。不知何时何故得了后阴漏气之疾。由轻渐重,有时竟不论练功与否,接二连三漏气,制止不住。之后,体倦神萎。有人说提肛吸气、意守百会,能治好此疾,我赶紧试了试,谁知漏气轻时尚可,重时还是照常走。我又用按长强、掠龟尾等法,也不起作用。

后来我偶然采取与提肛吸气正好相反的做法,在肛门上方,大概在腰部骶骨最凹处的内部,设想有一球体,核桃大小,它一落下正好把肛门塞住,然后放松肛门,使气从上向下涌向小球,想象气下得越多,塞得越紧。谁知这样轻松地一想,气漏竟被轻易地止住了。以后屡试屡验,无不意到病除。

我细思之,大肠经、肾经阳气虚衰,是造成后阴漏气的直接原因。另外睡眠不足,劳神过度,使心神不能统摄肾中精气,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。我兼患遗精,亦属这些原因。放松肛门,气向下涌,直接加强了肠及肛门的功能,在肛门处存想有一球体,可使止气的感觉显得轻松。现在我随着练功深入,能想象球体变化成鸡蛋黄大小,如水晶球一般莹亮,并可移入丹田。后来随着后阳漏气的治愈,遗精亦被治愈,睾丸也上升了许多。

二十五、从一例纠偏想到的

我们接待了一位来自内蒙的出偏患者。他酷爱气功,自费购买了许多气功书籍进行研究。一年前他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,按照书上的介绍,自学了两种功法。开始练功时很有效。半年以后,由于运用意识调动内气不当,出现偏差。患者自觉胸肋胀满、气往上冲,导致头晕脑胀,心烦意乱。百般调理无效,症状更觉加重,几致痛不欲生。于是利用假期,自费来京求治。

来京后,患者曾接受某气功师发气治疗,使他虚弱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。但自身出偏之苦并未缓解。接受的外气越多,胸肋胀满感越重,万般无奈之下,经朋友介绍前来我处。

笔者接待他时,见其呈痛苦病容。查其意念执着,内气紊乱,当即为其带功纠偏,用意念帮他疏通经络,引气循经归元。功毕,患者自觉心情舒畅,全身轻松,胸肋胀满消失,丹田及两手发热。当晚口内津液充溢,如饮甘露。次日又带功纠偏一次,患者治愈返蒙。

为患者纠偏时,我们一再嘱咐他再不要照书本练功,更不可乱用意念。但患者能够接受我们的忠告吗?为此我们不由得想到如下一些问题。

1.气功,作为一门知行并重的学科,已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。练功者有的为了治病,有的为了强身,也有的立志终生献身气功事业,用其治学从业、开发智力和探索生命奥秘。对此,有关领导应有足够认识。群众不理解,强迫他们练功是不行的;群众理解了,认识了,要求练功了,加强领导,合理组织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了。现在各省、市、各地区的气功研究会,全国气功科学研究会,乃至全国科学、卫生、工会、体育领导部门,都应积极过问此事,应该更多、更快地建立气功专门机构,加强辅导员,特别是气功师的培训,以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战胜病魔,帮助虽无疾病,但已远离健康的同志恢复精力,使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四化建设。另外,在世界各国争先研究气功的热潮中,我们要统一规划,培养人才,使源于我国,有数千年历史的气功科学,能够领先于世界气功学界。

2.我们和气功界同道们接待的出偏患者已经不少了。我们为功友们学功之刻苦、习功之迫切、练功之精诚所感动。也为他们出偏之苦所惋惜。如何才能避免练功出偏呢?我们以为,气功做为一门科学,必然有其自身规律,掌握了规律并照其练功,就能逐步提高,从中得益;不尊重规律盲目练功,就要出偏。不错,各类气功书上都有详细的功法介绍,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言传身教;不错,确有人照书练功已有成效,但照书练功有了一定功力后,一旦出偏就会更加严重。这已为无数事例所证实。因此,我们诚恳地劝告功友们,一定要在气功师或辅导员的带领下起步,才能无害而获益。

3.气功爱好者都知道,在学练气功中,意念是十分重要的。意念运用对于,就会事半功倍;意念运用错了,就要身受其害。练功中有“以意领气”之说,这是在一定阶段,对一定对象而言,有时更要在气功师的严格指导下才能使用。决不是谁都能用,更不可随便滥用。根据我们的经验,练功出偏的患者中,绝大多数出在运用意识这个环节。本文的报导就是一例。为此我们提请功友们,练功不但要有老师辅导,更要十分重视意识的运用。

二十六、辩证治疗练功偏差讨论

范XX,女,28岁,自练静功与动功。常觉鼻干、目涩、头痛、眩晕、失眠、口渴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大便干燥、舌苔微黄、脉数无力。询知:每次练功,双手及丹田很快发热如汤,此时心中常有紧张感。始知此症为练功之偏差。

练功之偏差常常发生在用意方法之不当或用意之过重。如手与丹田发热之快,发热程度之强,皆用意太过所致。《内经》云:“少火生气,壮火食气。”今发热如汤则壮火也,而呈浑身乏力之气虚之象。阳明火旺,故见阳明之症,如大便干燥、口渴、鼻干、目涩、舌苔微黄;火热上扰神明,因此头痛、眩晕、失眠;气阴并虚见脉数而无力,是为虚中挟实之症,治宜清热,养阴、益气、宁神。拟酸枣仁汤合竹叶石膏汤为治。药用党参、竹叶、生石膏、肥知母、麦冬、炒枣仁、川芎、天花粉、炙甘草、生龙骨、生牡蛎。二剂睡眠好转,口渴目涩俱减,再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善后,并嘱暂停练功,以消除原有的观念。今后应改意守身外之物,如想象云彩中飞翔的鸟,配合呼吸,使之有纳如起飞,吐如落雁之感。并应常养浩然之气,使其虚怀若谷,遇事坦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