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

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有为而有以为。
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
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
 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是后礼。
 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
 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
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
 故去彼取此。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
【注释】上德:最好的品德。此指遵循道而行的统治者。不德:不固执于主观意愿,无施恩于物的想法。下德:次一等的品德。此指具有次一等品德没有体悟道的统治者。不失德:固执己见,不能抛开自我主观意识。
    道有智则惑,德有心则险,心有目则眩。上德之人,惟道是用。而至道不损,至德不益。四时行,百物生,天地之德可谓至大,然而天不以为德,物亦不知其德。古圣王所以成德布施,皆不外是则天而行之。其所作所为,总是遵循客观规律,从不盲从自我主观愿望,从不凭感情、意气用事。故此说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
    下德者不能体悟大道,总是执着于事物的表面现象,欲立善以治物,务施德以治民,但他的这些意识、思想、观念,却来源于现象世界,常常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。而又欲使民歌功颂德,此乃是利用之术,交易之道,并非真德。其殊类分析,刑名执之。虽似有益处,但却损害了人性自然之朴,以至流弊层出。所以说下德不失德,可谓是无德。

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
【注释】无为:无所为。 无以为:无有主观任意之为。为之:贪施尚为。有以为:为了实现个人功利而作为。
    治世应以大德,不以小惠。为政以德,则本仁以育万物,本义而正万民,本中和以处万事。所谓恭己正南面而已,乃是自己以身作则,则百工各尽其职,庶务尽修,上如同无所作为然,故大德者,乃是不言之化、自然之治、以无为为之者。故称之为无为而治。
  
上仁为之而无以为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
【注释】上仁是慈善爱人,为之是无企图而为。上义是忿枉佑直,为之是有意识而为。庄子说:"圣治乎?官施而不失其宜,拔举而不失其能,毕见其情而行其所为,行言自为而天下化。"
王弼说:"不能不为而成,不兴而治,则乃为之,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。而爱之无所偏私,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。爱不能兼,则有抑抗。正直而求义理者,忿枉佑直,助彼攻此,物事而有以心为矣。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。"
   
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
【注释】扔:强牵引。攘:揎袖出臂。攘臂而扔之:揎袖出臂以引人就于礼。
    导民之术,在上所先;召民之路,在上所好恶。上如标枝,下如野鹿。孟子说:"爱人不亲反其仁,治人不冶反其智,礼人不答反其敬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;其身正,而天下归之。"如此,则何须攘臂胁迫?《学记》云:"道而弗牵则和"。
   
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是后礼。
【注释】老子反对形名的仁义礼智之心,但却肯定天性自然的道德心,也即是超伦理的本体心。认为仁义礼智,是把人为的形名强加于人的天性,扭曲损害了人民身心的自然,人只有返朴归真,依天性自然而为,才是天人合一的淳朴境界。
  
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。
【注释】忠信之薄:忠信不足。首:开始。
尽己之谓忠,以实之谓信。自失道之后,世风之下,道德仁义递降,人鲜能尽己以实,结果使得人天性中淳朴、诚信的美德日趋淡薄,是谓忠信之薄。忠信之既薄,则务外饰,以礼约束整齐其民,使之循规蹈矩,弗叛于道。务外饰,则生诈伪;及其末也,以文灭质,故礼可谓是国家混乱的开始。

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
【注释】前识者: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,先知。华:浮华、虚华。愚之始:邪伪以使人丧失淳朴天性而致人真正愚昧的开始。
    那先知者主观的先见呀,实际是道华而不实的虚饰,致人愚昧的开始。所以,确信自己是很聪明的人,往往却是缺少智慧。莎士比亚说:"傻子自己认为很聪明,但聪明人知道自己是傻子。"

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【注释】大丈夫:指上德之君。厚:指道。薄:指礼。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:谓上德之君处道不处礼。实:指道。华;浮华、华而不实,指智。处其实不居其华:言处道不处智。彼:指薄、华。此:指厚、实。去彼就此:是说圣人应去礼治而取道。
  道作为世界的本质、规律,是客观存在,是真理。人们失去道则德不正,在德不正的情况下强调仁、义、礼,必然会向其反面转化。失去了道,人们就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。外在的形名成为人追求的目标。舍"道"而务仁、义、礼乃是舍本求末,必至于乱,所以不如相忘于道德。因此大丈夫应立身于淳厚,不居于饰薄;保持其朴实,不居其虚华。故而应抛弃后者,采取前者。
 
意译

    上德者循道无为,虽然能普济众生,但其德不显,而实质却是有德。
 下德者贪为尚施,故而能获取德名,但正因其获取德名的行为不失,其实质却是无德。
 上德者微妙玄通,能应天顺民,无为而化;无为是无主观施为。
 下德者抱一主义,欲立善施德,有意而为;为之是依主观妄为。
上仁是慈善爱人,为之是无企图而为。
上义是忿枉佑直,为之是有意识而为。
 上礼是尚修文饰,为礼而不得其回应,便伸手导人就礼。
  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了德,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了仁,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了义,丧失了义而后才有了礼。
 那礼呢,是忠信不足的产物,也是祸乱的前首。
 那先知者主观的先见呀,实际是道华而不实的虚饰,致人真正愚昧的开始。
  因此大丈夫立身于淳厚,不居于饰薄;保持其朴实,不居其虚华。
 所以抛弃后者,采取前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