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


 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
 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为一。
 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
 是谓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,是谓恍惚。
 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     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诘,故混为一。
【注释】致诘:究诘,追究。
夷、希、微,这些都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这种难于感知。因道无形无状,所以难以用感官来感觉它,而只能以我们的经验,用我们的思维去觉悟。道既是万物的本原、本体,又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普遍规律。
    《吕氏春秋.仲夏纪》中说:"道,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不可为状。有知不见之见、不闻之闻、无状之状者,则几于知之矣。道也者,至精也,不可为形,不可为名,强为之,谓之太一。"现代科学家也认为,天体是由分子构成,分子是由原子构成,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,原子核又是由夸克构成,而夸克是看不见的。
   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,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
【注释】不皦:不显明。不昧:不摸糊。绳绳不可名:幽昧渺茫,难以形容。
         其上不皦,是说天地之始,浑沌一气,其景象不太显明。其下不昧,是说天地万物生成之后,这些有形有象的东西,其生长变化却是有规迹可寻,其情状并不模糊。这万物赖以生成变化的东西,它绵延不绝又未尝须臾离去,却又难以名称概括,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。
   
是谓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,是谓恍惚。
【注释】无状之状:是说其不可见但可知,却又无法形容的"道"的无形状态。恍惚:若有若无,微妙难测。
        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与化生所遵循的规律,欲说其无,万物却由之以成;欲言其有,而又不见其形,所以说它是无状之状,无象之象,其惚恍难名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,有人们经常碰到却又难以认识的这种浑沌现象,但这浑沌现象并不是简单的无序,而是无序中的有序,是一种不具备周期性和其他对称性的有序,所以老子称之为恍惚。
       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【注释】老子探讨客体世界的本质,是建立在个体分折与整体思维基础上的综合,是分折与综合的           有机统一;是一种模糊思维中的有序思维,并力图予以整体地把握。他把古往今来宇宙万物的变化,都纳入道的范畴进行思维,把规律从浑沌的总体中整理出来,使之清淅化和有序化。而客观世界的起始和终结,却实在是难以见知,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严复说:"见首见尾,必有穷之物;道与宇宙,皆无穷者也,何由见之?"
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【注释】执:依据、根据。御:驾驭。古始:原始。道纪:道的纲纪,道的规律。
    虚通之道,自古固存,其原始虽然恍惚不清,好象什么也没有,但实际却是一种真实的
存在,它就是造就万物的元物质和这些元物质在万物演化时所依循的法则。老子就是根据其
下造就的这些清清楚楚的万物和较为清楚的万物演化所遵循的规律,推知了那远古以来就存
在的惟恍惟惚的道。
   

意译
看它看不见,可名为夷;
    听它听不到,可名为希;
 摸它摸不着,可名为微;
 在这三方面都无法穷源竟委,所以只能把它们合在一起来描述一下。
   它的原始不太显明,但它的后为来却不模糊,其绵延不绝却又难以名称概括,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。
 这可谓是没有形状的态状,没有景象的迹象,这叫做"恍惚"。
迎着它,看不见它的源头;跟着它,看不见它的结尾。
 掌握古始就有的道,来驾驭现今的事物。能知识古往今来,这可谓是道的纲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