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练功偏差的认识

作者:胡春山

气功有强身祛病、延年益寿的作用。但许多人明知气功的优点,却害怕出偏差,思想上顾虑重重。其实练功出偏差的是极少数。根据某人五十多年来的体会,有的所谓“偏差”,实际上并不算是偏差,或者并没有什么可怕的,只要正确认识,就可以避免和纠正。下面谈三个方面的问题,供练功者参考。

一、内气运转,宜制有度

练气功练到一定阶段,自我感觉气在体内循经(络)运转,称为“内气”。大多数练气功的,先在丹田感到有一股暖气到体内流动。这种内气运转,一般认为是好现象。但按照明代李梃《医学入门》的说法:“内动运任督者,久则生痛;运脾土者,久则腹胀;运丹田者,久则尿血;运顶门者,久则脑泄。”说明内气运行不得法,亦可变生疾苦,当时明代盛行内气功,李梃的论证,不是毫无依据的。因此内气运行不止,造成不适,不论局部的或全身性的,都应重视。纠正的方法是,停止练功,或者自己拍打胸部(空握拳或用手掌轻轻拍打),自上而下,约半小时左右。如内气运行仍未停止,最好自己下蹲请别人在背部用两手沿脊柱两旁轻拍,自上而下,约二十分钟。过十天或半月,再练原来的功法,可不再出现内气运转不止的情况;否则改换别的功法。在拍打过程中,如练功人感到下肢酸软,可以站起来打,拍打完毕,练功人可以散步活动数分钟。

二、静极生动,动静自然

气功原是动静结合的,即使内养功,也是外形似静,而内气循经运转,动静相并的。所以在气功锻炼的过程中,不论做哪一种功法,到一定阶段,可以出现身体摇动,一般称为“外动”。有些人认为练功时的外动,是气功有效的象征,因此不是顺其自然,而企图使动象更加明显,更加剧烈,有的甚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,成为严重的偏差。例如,有的练功者,从偶动到常动,虽改变功法,仍然摇动不止,稍一安静,四肢抖动,腹部跳动,不能控制。也有由小动到全身动,或从慢动到快动,或者开始是有规律的,渐渐变得乱动,当然也有由乱动到有规律的动(也有动得如体育技巧那样)。这些外动,往往在练功停止后,感到很疲劳,有的甚至瘦弱下来,面色也不红润。这些虽可以用静功生动来解释,但过分追求外动,就不适当了。他认为练静功大动不如小动,小动不如不动。纠正的方法,在半年内,停止练功。在停练气功的初期,前胸后背,有次序地自上而下进行轻微拍打(前胸自己拍,后背请别人代拍),同时放松全身肌肉,可以转弱为强。

三、走火入魔,不喜不惧

古书告诫练功人,不走火不要入魔。要重视“火候”,如不能掌握火候,就易“走火”。这样既练不成“金丹”,也不能祛病强身,反致偏差。火候分文火、武火。文火是用微弱的意念,柔和的呼吸;武火,是用强烈的意念,急重的呼吸。文火主温养,武火主发动;只知温养,或只知发动,都会破坏“阴平阳秘”,使阴阳失去平衡。所以纠正走火的偏差,首先要做到息火(退火,散火),也就是停止意守,多用舌尖搅动口腔,满口生津,随即缓咽下去,以滋阴降火。至于所谓“入魔”,也就是练功中产生一种幻境,或见高山流水,或现成群舞蹈,或见妖艳美色,或现丑恶邪魔,甚至凶残斗殴、炮火流血等情景,使练功人心慌意乱,甚至七情(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)无制,癫狂、哭笑,不能理解。这也由于平时观看黄色小说,听人讲杜撰传奇;以致把幻境当作真境;有的还朝思暮想,一意追求,这样不但未复康乐,反而增加痛苦,纠正的方法,就是觉悟这种幻境,停止练功,端正思想。

俗话说:“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”。确是至理名言。